教师资格
网站导航
手机APP

手机Web端浏览
1、直接输入 m.ln.zgjsks.com/
2、扫描二维码访问
网站导航
手机APP
手机Web端浏览
1、直接输入 m.ln.zgjsks.com/
2、扫描二维码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辽宁中公教师网 > 教师资格 > 备考资料 > 综合素质 >
来源:辽宁中公教师考试网 时间:2020-05-07 15:00:43
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两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没有功能的结构。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须然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
2.文化、传统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
3.科学、技术因素 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结构等。
4.教育因素 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一、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为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二、科类、专业结构
三、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分为:公私
四、能级结构研究生院一般院校(本科) 专科(应用及技术)
五、地区结构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一、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二、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因素;体制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只要方向
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范、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须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高等教育学考点归纳: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一)专业的概念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尤指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
(二)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相应的对各类专门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左右着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种类的变化。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使新的学科不断产生,构成了新专业的学科基础,从而使专业不断地推陈出新,专业所包含的学科知识内容也不断丰富。
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从单一性到多样性,从普通教育向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实施教育过程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三)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专业设置的原则与指导思想包括: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专业设置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质量、规格上的变化,又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注意人才培养的超前性,注重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要与学科的形成、发展、变化相适应。致力于培养宽知识面的人才是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然趋势。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淡化专业界限;并利用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专业内容,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经济、科技进展的水平。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page]
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适应性是当前专业改造的主要方向。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和迟效性要求专业设置的布局应在人才模拟题的基础上作出整体规划,注意在全国范围内合理、统一地布局。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力求稳定,避免频繁变动,影响专业的建设,同时又要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根据本校办学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的专业调整、充实和提高。
二、我国高校的审业设置与调整
我国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形成的。此后经历了多次调整,其中既有政治因素导致的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也有按照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律,针对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的合理化专业调整。
(一)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1953年全国共设置专业215种,1957年增至323种。
2.“大跃进”和三年调整时期1960年,专业数猛增至627种;1961年,在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压缩了条件差和过于重复的专业;1963年,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共列专业432种,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开始有章可循;到1965年,全国高校设置专业共601种。
3.十年“文革”期间
大批专业别撤销,专业划分混论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
1987年,教育部召开高校文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改变轻视文科倾向;
1979年,教育部提出要大力发展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相继召开理工科元宵专业调整会议,确定了专业调整原则;
1980年,专业增至1039种;
198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修订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工作的通知》,并于1984年正式颁布《高等学校工科本课通用专业目录》,其中列204种专业,包括32种试办专业;
1989年,新一轮专业目录修订,于1993年公布新修订的专业目录,共列专业10大门类504种;
1997年,又将专业目录由原来的504种减少到249种。
(二)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40多年的发展轨迹,集中体现了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的教训是:
第一,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专业的重复建设。
第三,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造成有限资源的分散使用,影响了重点专业、短线专业的建设,降低了规模效益。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的新变化。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
在适应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模拟题,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推荐:更多辽宁教师考试资讯,请移步至更多栏目页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ln-jszgks
回复“直播课”查看相关教资考试备考讲座
回复“我要考教资”查看教师资格考情视频